近期关于特朗普可能访华的传闻引发全球关注,尽管商务部明确表示 "没有可以提供的信息"股巢配资,但美方释放的一系列信号值得玩味。
特朗普在北约峰会上要求31国 "不得在联合声明中提及中国",同时美国取消对中国芯片设计软件出口限制、恢复乙烷及飞机发动机供应,这些动作与2017年首次访华前的 "试探性缓和" 形成微妙呼应。
从战略逻辑看,美国对华政策正经历三重转变:
经济利益驱动:2024年英特尔27%销售额、高通近50%收入依赖中国市场,持续对抗将损害美国企业核心利益。中国连续18个月抛售美债至7570亿美元,叠加稀土断供对军工科技的冲击,迫使美方重新评估 "极限施压" 的成本。
政治现实制约:马斯克成立 "美国党" 可能分流特朗普基本盘,而参议院通过的 "大而美" 法案加剧国内政治极化,迫使特朗普寻求外交突破转移矛盾。
国际格局演变:全球170多个国家同步减持美元资产,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动摇美元霸权根基,美国需要中国在维护全球经济稳定中发挥更大作用。
这种转向并非偶然。2018年贸易战期间,中国被迫让人民币贬值至7.3,支付2500亿美元关税相当于国内企业利润5倍,而美国将关税收入用于国内福利并要求中国多购买2000亿美元商品,这种 "割肉式" 妥协已不可复制。
当前中国已形成抛售美债、稀土管制、人民币国际化 "三位一体" 反制体系,彻底改变了博弈格局。
回顾2018-2025年中美关系三阶段演变:
2017-2018合作高峰:中国借助WTO规则实现年均9.5%的GDP增长,成为全球最大贸易国。
2018-2020对抗升级:美国对华加征关税覆盖3600亿美元商品股巢配资,中国出口企业利润率压缩至3.2%,被迫通过贬值人民币、扩大基建对冲冲击。
2020-2025竞合共存:中国芯片自主率从15%提升至30%,对美贸易顺差反而增长13%,证明 "脱钩" 战略彻底失败。
第二轮贸易战(2025 年4月启动)的结果更具标志性:
美债抛售:中国持仓降至7570亿美元,创10年新低,导致美债收益率飙升至1981年以来最高水平。
稀土断供:直接瘫痪美国F-35战斗机、爱国者导弹等关键装备生产。
金融反制: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(CIPS)覆盖109个国家,金砖国家本币结算比例突破40%。
这些反制措施使美国付出沉重代价:2025年4月美股蒸发4万亿美元,相当于美国GDP的14%,消费者物价指数(CPI)同比上涨6.8%,创1982年以来新高。
特朗普团队终于意识到:打压中国不仅无法实现 "美国优先",反而加速自身衰落。
若中美关系转向合作共赢,将对个人财富产生结构性影响:
资本市场红利释放
A 股价值重估:当前MSCI中国指数市盈率仅10.2倍,低于历史均值30%。若关税全面取消,预计可拉动中国GDP增长0.8-1.2个百分点,科技、消费、新能源板块将迎来估值修复。
港股流动性改善:南下资金连续12个月净流入超3000亿港元,腾讯、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巨头有望受益于中美数据跨境流动限制放宽。
美股科技股反弹:苹果、特斯拉等在华营收占比超20%的企业,将因供应链恢复预期获得估值提升。
产业机遇重构
高端制造突围:半导体设备(中微公司)、工业母机(科德数控)等 "卡脖子" 领域,将迎来国产替代加速期。
绿色经济爆发:中美在新能源汽车、光伏等领域的技术合作,可能催生万亿级市场。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额达1174亿美元,占全球市场份额38%。
跨境服务升级:跨境电商(SHEIN)、数字支付(支付宝)等领域,将受益于贸易壁垒降低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。
即便特朗普实现访华,中美战略竞争本质不会改变:
科技战持续:美国对华半导体设备出口限制清单已扩大至16nm及以下制程,中芯国际等企业仍面临技术封锁。
地缘博弈加剧:台湾问题、南海局势仍是潜在冲突点,需警惕军事摩擦对市场的冲击。
规则主导权争夺:美国试图通过 "印太经济框架" 重构供应链,中国则通过RCEP、金砖扩容强化区域合作。
这种 "竞合新常态" 要求投资者建立动态平衡思维:
短期把握政策红利:关注关税减免、技术合作等事件驱动机会。
中期布局核心资产:选择研发投入占比超15%、海外收入占比低于30%的 "双高" 企业。
长期构建韧性组合:通过 "股票+债券+大宗商品+另类投资" 的多元配置,降低单一市场波动影响。
当前中美关系正站在 "新冷战" 与 "新合作" 的十字路口。尽管9月访华尚未尘埃落定,但关税休战、技术合作等实质性进展已释放积极信号。
对于投资者而言股巢配资,既要避免过度乐观 —— 美国对华科技制裁不会轻易解除,也要抓住战略机遇 —— 全球最大两个经济体的良性互动将创造历史性投资窗口。
盛康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