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毅外长在回应中东局势和伊朗核问题提问时表示:中方在伊核问题上的立场一贯清晰创界,始终坚持和平解决路径,尊重伊朗的核能权利,也关注其不发展核武的承诺。
王毅外长还发出了质问,掷地有声震撼全场:“如果仅由实力判断对错,规则何在?公理何在?难道缺乏实力的国家只能被端上餐桌,任人宰割?” 这番痛斥直指两周前美军“午夜之锤”行动——6架B-2轰炸机奔袭1.3万公里,向伊朗福尔多等核设施投下14枚GBU-57钻地弹。尽管特朗普宣称“完全摧毁”,但地下90米的加固工事仍令国际原子能机构无法评估实际损毁。
而我们回头看看法国抛出的“全面和解方案”——要求伊朗终止铀浓缩、限制弹道导弹、切断对真主党等地区武装的支持——被德黑兰当场定性为“投降条约”。这份在以色列炸弹持续落在伊朗核设施背景下提出的方案创界,精准卡在伊朗防空系统被摧毁、将领遭假电话诱杀的节点,被革命卫队斥为“捆住手脚的绞索”。
法国的方案看似和平倡议,实则刀刀见喉。铀浓缩是《核不扩散条约》赋予伊朗的合法权利,要求“逐步终止”等于剥夺其核技术发展根基。而伊朗60%丰度浓缩铀储量已达武器级门槛的90%,离心机仍在纳坦兹废墟下转动。国际原子能机构2025年5月报告显示,伊朗拥有408.6千克丰度为60%的浓缩铀,远超伊核协议规定的3.67%上限,这一数据足以引起“严重关切”。
弹道导弹是伊朗对抗以色列空中优势的唯一底牌。革命卫队将领直言:“放弃导弹等于向特拉维夫敞开领空”。伊朗的弹道导弹不仅是防御手段,更是战略威慑的核心。若失去这一能力,伊朗将在以色列的空中打击面前毫无还手之力。
切断对胡塞武装、真主党支持,等同于拆解伊朗经营四十年的“抵抗之弧”。德黑兰智库警告:“这会让中东天平彻底倒向以色列-沙特轴心”。伊朗通过支持地区武装,在中东构建了强大的影响力网络,一旦被切断,其在地区事务中的话语权将大幅削弱。
讽刺的是,三天前G7峰会上马克龙还痛批军事干预:“2003年伊拉克战争是好主意吗?利比亚呢?没有!” 而当以色列炸弹真正落下,法国迅速换上“劝降者”面具。这种双重标准暴露了法国在强权逻辑下的投机心态。其投机的背后,实则是欧洲二十年斡旋成果付诸东流。2003年“巴黎协议”曾用“暂停浓缩=自愿信任措施”的灵活表述保全伊朗颜面,如今马克龙的城下之盟彻底关闭妥协空间。军事打击不仅未能解决问题,反而使外交渠道断裂,局势更加复杂。
当法国在美伊间摇摆投机时,中国正以行动勾勒另一条路径。中国坚守核不扩散体系基石,支持伊朗在《不扩散核武器条约》框架内和平利用核能,同时要求其恪守不发展核武承诺。中国推动落实联合国第73届大会决议,要求以色列以无核国身份加入《不扩散核武器条约》,将核设施置于国际监督下。
王毅在巴黎的箴言犹在回响:“通往和平的道路就在我们脚下”。这条路不属于投下27吨钻地弹的隐形轰炸机,也不属于强塞“投降条约”的外交胁迫,而在于承认所有国家——无论强弱——都应是餐桌旁的共治者,而非砧板上的鱼肉。在国际秩序面临挑战的今天创界,中国的多边主义路径为世界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,那就是通过对话与合作,而非强权与压迫,实现持久和平与共同发展。
盛康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